关仁山长篇新作《白洋淀上》 为中国当代农村生活建立宏阔的文学景象-天天百事通
——关仁山长篇新作《白洋淀上》读后(副题)
杨扬
【资料图】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关仁山是那样长久而执着地关注农村变化、书写农村生活。从《日头》《麦河》,到《天高地厚》《金谷银山》,他对农村题材的情感投入是全部的、完整的,他的文学写作,丝毫没有从乡村生活中偏离和游离出去过。有的作家的作品表面上是写乡村乡土,其实是借助乡村乡土在表达自己的一种文学理想,乡村乡土只是其小说实验中的元素和符号。而关仁山的当代农村题材的创作是鲜活的,是直面当下的,四十多年来,他不仅注视着农村正在发生的变化,而且对祖祖辈辈生活于大地上的父老乡亲们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都有深情的关切。作家出版社新推出他的三卷本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他以近二百万字的宏大篇幅,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展示了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最新变化。
中国农村生活的开阔和书写不尽
关仁山对农村生活怀有深厚感情,他出身农村,熟悉农村生活。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创作农村题材的小说,这种关注热情一直持续到今天都没有减退。与一些把乡土当做文化地理标记的文学写作不同,他不是将一些地方的乡土风俗大肆渲染,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标签和写作符号;相反,他是一种平实的现实主义文学书写,是沉浸到当代农村生活之中,以文学的方式感受着农村生活的酸辣苦甜。
他的风格是朴素的,毫不喧哗,无故作惊人之举。读他的小说,让人真切体会到中国农村世界是一个多么开阔而写不尽的世界。关仁山是有这方面自觉意识的,他很有定力地一部接一部地创作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他毫不犹豫,毫无瞻前顾后和患得患失。
最新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书写了2017年4月以来,河北雄安新区设立后,在白洋淀地区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变化。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引发了白洋淀地区广大农村的巨大变化。《白洋淀上》从开篇就对这一国家战略持积极态度。小说中的人物,从省部级高层领导,到白洋淀王家寨的父老乡亲,都深感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尤其是白洋淀地区的农民兄弟,对这种变化怀有热切的期盼,他们相信国家、政府的政策会给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
小说首先揭示了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开展,给这地区带来的环境变化。一是引黄河水进白洋淀,将原先白洋淀地区缺水和水质污染问题改善了;接着是建造千年绿化林带,大片的优质原生林植根湖区,原先脏乱差的农村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得以改观;还有那些污染白洋淀周边环境的低水平生产加工厂关闭停产了,高新技术人员和产业落户雄安;个体农户告别了一家一户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学习新技术,土地流转,向着现代化、规模化的业态转化。这一系列农村社会生活的改变,是随着雄安新区建设,在白洋淀地区农村发生、发展着的,是中国北方农村正在进行的一场历史巨变。
对于关仁山这样长久关注农村生活的作家而言,他在小说中以一种历史对照的手法,来展示他宏大的文学视野和文学想象。他的现实主义文学表达,不是简单地照搬以往那种书记员式的客观记录与宏大叙述,而是发挥他自己的文学特长,以饱满激越的现实主义文学情绪,深情地诉说人物故事,有点接近孙犁、浩然小说世界中的那种审美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的理想态度。小说中一些重要事件或人物情节的描写,穿插了不少历史场景的对照。诸如20世纪初的白洋淀人是怎么迎亲婚嫁的,对照着21世纪的今天,像主人公王决心、乔麦是怎样迎亲婚嫁的。这种对照以最简洁的方式提醒人们,经过百年历史发展,白洋淀地区的乡风村俗已经被彻底改变了,乡村文化的根受到历史大潮的洗礼,现代中国商品经济的氛围已经深深地笼罩着今天的乡村世界。小说中的这种历史回溯片段的穿插、对照,或许初读他小说的读者,会觉得情节跳跃太大,人物、故事头绪太多:一个今天的人物,故事还没有充分展开,另一个历史场景就紧跟着上来。但读多了之后,就会懂得这是作者在有意用一种历史对比的手法来处理人物、故事。其文学合理性在于面对巨大的乡村社会变化,有很多人物故事和历史内容要交代,千头万绪如果都娓娓道来,估计二百万字的篇幅都难以承受。
关仁山选择了这种对比对照手法来处理人物、故事,简洁明了,省去了许多过程描写和文字交代。以婚姻为例,白洋淀农村原有的迎娶方式热烈而隆重,但到了今天,结婚、离婚好像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小说中王决心与朱环,还没有进洞房就离婚了,婚变来得轻而易举,这在传统社会需要下大决心决断的人生大事,在今天一些农村青年眼里,被轻轻地放到了一边。农村女青年乔麦为了攒点钱帮哥哥成亲,自己先嫁给王家寨的能人腰里硬,一般人以为有文化的农村青年会有更多的男女追求,但在乔麦的婚姻起步阶段,钱确实起到了奠基作用。
小说中从白洋淀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甄爱社,尽管做到了副省长这样的高官,却也是收不住自己的多种享受欲望,最终将自己送进了班房。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各个方面显示着白洋淀地区农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不同于以往的时代特色,很有生气,别开生面。
着力塑造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新形象
长篇小说《白洋淀上》以宏大的篇幅着重塑造的是新时代的新农民王决心和乔麦这一对男女,他们是当代中国文学世界中的新形象。
与所有现存的当代长篇小说中的青年农民形象相对照,他们与土地的关系真正具有农民的禀性和气质——土地不仅是他们的生命和共同财富,也是他们的情感归宿与梦想寄托。他们之所以没有离开土地,离开家乡,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的根。与中国现当代小说中农民出走的行为意向相比,王决心和乔麦是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故土的新人。在城乡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很多年轻人离乡出走,到城市谋求发展。但王决心和乔麦这对年轻人,依然留驻在白洋淀的乡村土地上。乔麦为了讨生活而不得不从一个村嫁到了另一个村。如果不是王决心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开展,或许她最终也会像很多农村青年那样进城打工。王决心的前妻朱环,就离开白洋淀,到南方城市去打工。或许这样的选择是农村青年基本的生活状态。但对关仁山这个土生土长的乡村作家而言,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下中国乡村世界的最终出路和归宿何在?在抚养过自己的生长之地,农村青年有没有可能找到自己的发展机遇和未来希望?《白洋淀上》以王决心和乔麦这对创业者的动人故事,告诉新世纪的人们——农村青年在自己的故乡可以有所作为。
当然,关仁山在小说中选择的环境有点特殊,那是雄安新区以及白洋淀地区的农村。如果说,前四十年有南方深圳的开发,构成了一个小渔村蜕变为世界名城的传奇故事;那么四十年后,雄安新区的建设,在人们心目中也在延续着这样的期待。只是很多人对这新世纪的新传奇,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新的时代想象。小说展示了新时代更加阔大新奇的文学景象:国家层面对雄安建设的全面规划;央企和高新技术团队的进驻;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严格有序的推进;乡村建设和经济转型有序开展等,这些小说中的叙述与展现,给人们提供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变化的新流程、新图景和新气象。但关仁山在小说中也没有抹去历史巨变中的沧桑感和社会转型时的疼痛。通过小说的窗口,人们会注意到白洋淀地区的农民兄弟为建设未来新城,默默地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一些人献出了祖祖辈辈留下的土地;一些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劳作方式。王决心一家世代在白洋淀靠捕鱼为生,最后也不得不上岸,开始学习新的谋生方式。
乔麦是新一代农民,作为女性,她不甘心像父辈那样一辈子受苦受累,希望赶上国家农村新政的好时机,流转土地,深耕农业,发展自己,改善生活。但巨大的经济压力,让她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内心压力。这两位农村新人创业奋斗的艰辛,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今天农村青年成长成才的不易。关仁山以朴实的现实主义描写,在这些人物关系和人物塑造上,显示出鲜明的文学个性和时代感。
《白洋淀上》描写的是正在进行的历史事件,这种近距离描写对一位当代小说家而言,是一种考验和挑战。一般而言,写过去的人物、故事相对比较顺手,而写当下的人物、故事,难度大,不太容易掌控,因为人物、故事都处于流变之中,需要作家自己去判断、评估。
尤其是当代农村生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写新农村生活的作家不计其数,但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并不多。关仁山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生活持续不断的文学书写,独树一帜。面对他一次次用心用力展现的当代各阶段中国北方农村生活的变化图景,人们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驻足观看,认真阅读,倾听其笔下人物的呼唤,感受其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
2023年小满于沪西寓所
(作者为文艺评论家、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
关键词: